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什么叫做归因模型)

作者:罗黎帆老师,500强总经理出身的 高层次咨询型培训老师,与培训岗位出身的老师们有很大不同。欢迎添加罗老师微信号luotler领取54套精妙实操工具包,也欢迎培训机构建立合作(罗老师课酬成本更低,产品单价利润更高)

经验萃取,某种程度上,是分析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归因的一个过程。

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什么叫做归因模型)

社会心理学中,对经验进行归因,有3个流派:

1、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外因)

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特殊性、一贯性、一致性)

3、韦纳的三维六要素理论(控制点、可控性、稳定性)

1、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⑴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

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普通人必须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并且经过归因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满足“理解环境和控制环境”的需要。因此,普通人和心理学家一样,都试图解释行为并且从中发现因果关系,只是普通人的归因并没有什么科学方法,他们更多地依靠理解和内省。

⑵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外部归因。

⑶两个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比如:一个人只要是喝酒喝多了,就会发脾气吵架,不喝酒就没事,我们就会把喝酒和吵架联系起来,认为吵架的原因就是因为喝酒。

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2、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⑴特殊性:被观察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领导在特定的会议上只批评了张三,而没有批评其他员工,那么,这个行为就是特殊性的。

⑵一贯性: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即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不管张三怎么做,领导总是批判他,还是只有今天批评他。

⑶一致性: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例如:所有的领导都批评张三,那么这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

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根据三度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⑴特异性信息: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⑵共同性信息: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⑶一致性原则: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研究案例:一位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为什么?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信息。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发笑。这种情况下,61%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刺激客体,即这个小丑。

第二种情况是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即玛丽对小丑表演总是发笑,别人对这个小丑不发笑,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发笑,那么86%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因于玛丽本人。

第三种情况是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低一致性,也就是玛丽没有对别的小丑发笑,别人也不对这个小丑发笑,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发笑过,这种情况下,72%的被试者将玛丽发笑的原因归于情境。

上面的研究证明了三维理论能比较准确地预测人们的归因结果。

三、韦纳 三维度六要素理论归因方式

心理学家维纳把人类对过去做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内外因是指影响成败的因素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稳定性是指影响成败的因素是稳定的,还是偶然出现的。

可控性,即影响成败的因素是个体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的。

根据上述三个维度,韦纳总结出了个人成败归因分析中涉及到的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它,其中前四个因素为主,后两个为辅,并进一步提出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和控制性。

按照归因三维模式对归因分析中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划分:

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归因效果方面:

失败被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被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举例:

内因 or 外因

例:小明被雨水淋湿了。

如果小明进行内归因,她就可能会认为是自己没有看天气预报的错。

如果小明进行外归因, 那她就会认为是这个天气突然变化让她被雨水打湿了。

可控制 or不可控制

例:小明被雨水淋湿了。

如果小明归因于可控因素,她可能就会觉得,怎么这么巧今天没带伞就下雨啊,看来雨伞得常备。

如果小明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她可能会想,每次我一忘带伞就百分百下雨,好倒霉。

稳定 or 不稳定

例:小明被雨淋湿了

如果小明归因于稳定因素,她可能会想:我的记忆力太差了,想带的东西从来都不记得带,没救了。

如果小明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她可能会想:我没有带伞肯定是因为我不够努力去记住这件事,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每次都记住带伞。

人们通常会结合这三个归因的维度,来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而这样的归因,也会对个人内心的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人们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且可控的因素时,内心会感受到自豪;

但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时,内心就会感觉到自卑。

而当一个人持续地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时,就很容易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一种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会注定失败的信念。

从而在面对新挑战的时候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

因此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信念,会对自己的智力和成就都会有很显著的影响。

归因与科学解释的区别

科学解释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严密的实验和逻辑方法进行;

而归因主要是指普通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它无需理论指导,也不甚周密。

科学解释力求避免错误,既使出现失误,也是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

而归因却容许错误,甚至有意出现错误,比如有些人很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科学解释主要侧重于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进行研究,并作出一个事实判断;

而归因对象偏重于社会行为,归因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属于一个价值判断。

这一节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上吉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