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运营
精亦诚刘欣
(本文来自原创作者刘欣“卓越运营实战”公号,订阅公号,一起实现卓越运营。)
总有企业老板和我说:“刘老师,我最希望实现的管理是,员工能产生自驱力,能自动自觉地开展工作和完成目标。”
这个愿望真的很好,哪个老板不想呢?
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他人的善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激发员工的善意?如何让员工产生自驱力?
这才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美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董事会成员到一线工人,员工队伍经过了多轮的更替和变化,但却始终保持了快速奔跑、不断前行的态势。
美的是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奔跑的?
50多年走过来,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我将其概括为:以高目标为起点、以高成长为结果的“6高”人才管理机制,即高目标、高层级、高速度、高压力、高回报、高成长。
从目标驱动到外部驱动,再到产生内部驱动。具体见下图。
我们逐个来说。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有一个著名的彼得原理,是说“在层级组织里,每个员工都会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
很多人面对彼得原理都认为,与其让员工在一个无法胜任的岗位上勉力支撑,还不如找一个游刃有余的岗位让其好好发挥。
然而,美的从来不会这样做,相反却是从上至下都在实践彼得原理。
每一个在美的工作过的员工,都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承担的目标和任务,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1999年,我以毕业生身份入职美的3个月后,就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做一份美的、海尔、格力三家企业的竞争分析报告。
那时,我才刚从生产车间实习了1个多月出来,对于什么竞争分析方法、行业和对手数据等等,既没概念也没信息,完全是懵圈的状态。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和同样是毕业生的两个同事一起,从零起步,到处搜罗资料、四处学习打听,最终在2个月内,完成了一份可供管理者参考的报告。
完成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原来真的可以做到。
近20年的美的经历,除了我自己,我也经常看到周围的很多同事,每年都在承担着似乎无法完成的目标,挑战着看似无法胜任的任务。
就连董事长方洪波也坦言,“每一次老板对我的岗位的安排,我都觉得难以胜任。”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都是可以做到的。
美的在100亿规模的时候,提出5年500亿的目标;在500亿提前完成的时候,又提出1000亿的目标;实现千亿之后,提出“再造一个美的”;2018年在成立50周年之际,提出“双5000亿”的目标。
高目标本身不可怕,不敢设立高目标而活在温水里,才可怕。
没有高目标的设立,就无法激发潜能。
没有高目标的挑战,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
要想激发员工快速奔跑,干部要先跑起来,而且要跑得更快。
美的就是这样做的,不是一上来就对员工提要求,而是先对干部提要求。
美的干部层级越高,加班越多,出差时间越长。
例如,每年每逢“五一”、“十一”黄金周,基层员工可以放假,但是各部门总监、部长、经理都要统一安排出差,走访各地卖场,乃至站柜台帮忙卖货。
公司还会电话回访各卖场导购,确认其是否全天出勤,当天表现如何等等,回来后要挨个做汇报,如果有应付走形式、敷衍了事的,予以重罚甚至撤职。
应该说,美的干部的时间是属于公司的,不是属于个人的。
利用周末时间闭关开会,晚上连轴转,晚饭时间不固定,这些都是干部的工作常态。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2014年负责外销的时候,当年最长一次连续45天在国外出差,那时已经没有什么倒时差的做法了,因为从北美到南美、再到俄罗斯,时差已经完全乱了,根本不知道该按哪个时间来倒,困了在飞机上能睡就睡 ,睡不着也逼着自己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因为下飞机就要去见客户了。
我即使这样跑,在美的外销系统的负责人里面,仍是小巫见大巫,比我跑得勤的人多了去了,一年出差200天以上的也大有人在(只算出差,驻外的不算)。
所谓“头雁先飞,群雁齐追”,干部带头打样,员工自然不会懈怠。
随着马拉松运动越来越流行,关于消耗热量、配速、心率、乳酸阈值、PB等跑步词汇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虽然衡量跑步的指标众多,但我们会发现,在朋友圈里面,大家最关心的数据仍然是配速。
在跑团里面,最自豪的一点,也是自己的配速在不断提高,从而得到跑友们的鼓励,甚至赞叹。
美的就是这样一个“跑团”,通过10公里、半马、全马等一个个目标的设立,通过干部作为团长的带动,通过分权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的建立,逐渐形成了企业整体的“赛马文化”,使得大家都努力提高自己的“配速”,从而让每一个“跑友”越跑越快。
美的坚持了27年的科技月评奖,还有每年大大小小的项目评审,各级优秀员工的评比,每年都能看到有青年才俊获奖或晋升……
正如身处跑团里一样,跑得快,是会产生带动效应的。
快的被奖励,慢的被刺激。
团队的平均配速,整体得到提升。
正是在“赛马文化”这种高速度的氛围下,是比快而不是比慢,是良币逐劣币,而不是劣币逐良币。
在“赛马文化”的高速度之下,只有跑得快的,才能脱颖而出。
所以,虽说美的每年也花上亿元进行各类培训,但总的来说,始终是选拔大过培养,这一点从来都没有变过。
既然是选拔,就必然有淘汰,而且淘汰率还不低。
以校招毕业生为例,我记得有好几年,毕业生三年的保有率不足三分之一。
这其中当然有个人原因离职的,但有不少是因为顶不住高压力而离开的。
因为美的不是放任员工在组织内野蛮生长,而是在主动营造的“万马奔腾”的竞争淘汰机制中大浪淘沙。
美的各级干部,都是打拼上来的,他们已经做出了足够的榜样,但不会整天苦口婆心地劝你去学习、劝你去努力,一方面因为他们很忙,没空做那么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因为能更好地激发你的自驱力的,更多地来自于你身边的对手。
正是在这种高压力的实战比拼中,愿意跑的、跑得快的才存活下来。
选拔大过培养,但不代表不培养。
美的每年都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如“航系列”的培训,就培养有后备总经理、后备总监、后备经理,还有TCG高管大课堂等,以及各事业部多种多样的人才培训项目。
人才培养所产生的各层次的预备队,既给了后浪以希望,又给了前浪以压力。
后浪总想追赶,前浪不想被拍,那就大家都跑得再快一点,剩下的就是速度和加速度的比拼了。
终于要谈到高回报了,虽然高回报在“6高”人才管理机制中的顺序排第5,但是其重要性几乎可以排第1。
毕竟,对利益的追逐和获取,就是人性中最底层的部分,谁解决好利益驱动的问题,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好员工动力和企业活力问题。
正如任正非所说:“企业的活力除了来自目标的牵引、来自机会的牵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驱动。价值分配系统必须合理,使那些真正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报,企业才能具有持续的活力。”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说过类似的话:
“提升竞争能力,保持美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是要完善考核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事业是大家创造出来的,效益是大家挣的,应该大家去分享。……结果好就要给他好的回报。”
“ 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为美的做出了贡献,美的肯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和荣誉。”
何享健和任正非一样,都赞成给予人才以好的回报,但也都有一样的前提,就是对那些“做出了贡献的人”。
这也是美的长年坚守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结果导向。
美的每年所订立的高目标,不是凭空的许诺,而是实现后可以揣在兜里的、吃在嘴里的。
这种结果导向的高回报,按照何享健的说法,是要做到“整个薪酬制度和国际接轨,在本地区、行业内要最具吸引力。”(注意,没有“之一”。)
我以美的在每年科技月活动上,所发放的奖励来说明一下。
· 早在2000年,美的就奖励汽车给科技明星。
· 在2006年,奖励了十辆宝马汽车给十大科技明星。
· 在2008年,首次给个人发出了百万大奖。
· 截止2022年12月,科技月对项目最高奖励金额达500万元,个人最高奖励金额超100万元,累计奖励已超过4.5亿元。
以结果为导向,高绩效就给予高回报,干得好就拿得多。
高回报除了物质奖励以外,也有很多精神上的回报,例如第一个获得汽车奖励的工程师邓明义,之后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美的在内部也设立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认同,当然最大的认同,还是不断获得成长和上升的机会。
对于员工来说,高回报非常重要,但如果还有一个是比高回报更重要的,那必须是高成长。
因为不论是高层级、高速度,还是高压力、高回报,都还是外部驱动,只有让员工实现了高成长,才真正走向了内部驱动。
几乎没有人天生自律,也几乎没有员工进入企业就会自驱,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在成长中,获得原动力,产生自驱力。
而企业就是通过不断的发展,使得认同公司文化与机制的员工快速成长,从而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成长统一,并形成良性的彼此促进。
美的正是通过追求高增长的目标驱动,采取高层级、高速度、高压力、高回报的一系列外部驱动措施,逼着那些没有掉队的员工快速成长。
而快速成长的员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的成长提升,都会发现自己收入更多、能力更强、眼界更宽,获得的机会更多,站上的舞台更大,并因此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获得更高的业绩,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企业的外部驱动也就转化成了内部驱动。
不成长,就退场。
高成长,登大场。
内驱力不是自动冒出来的,而是风吹日晒雨淋之下长出来的。
最后的话
如何激发员工不断奔跑?
如何让员工产生自驱力?
美的形成了一套,以高目标为起点、以高成长为结果的“6高”人才管理机制:
· 高目标:挑战激发潜能
· 高层级:干部带头打样
· 高速度:比快而不比慢
· 高压力:选拔大过培养
· 高回报:干得好拿得多
· 高成长:不成长就退场
从目标驱动到外部驱动,再到产生内部驱动。
希望这套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你的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激发员工吗?
又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吗?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交流。
— END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