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商业评论
撰文 | 吴强 伟事达中国私董会教练
责编 | 周琪
“辈分”与暗藏的阶层
在日本,一个员工可以拿到多少奖金,并没什么悬念,日本企业不会通过“拉开奖金差距”的方式,刺激员工们你追我赶地拼业绩。
这听上去有点“大锅饭”的意思,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团队精神”;日本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喜欢中庸之道,不愿出类拔萃、但也不能掉队。
但在这样的团队里面,却很讲究“论资排辈”,日本人在很多场合都讲“辈分”,比如早进入公司或学校的人就是“前辈”,晚进的就是“后辈”,所以在职场上,经常能看到年纪大的人管年轻人叫“前辈”。
除了“辈分”之外,日本企业里还有很多暗藏的阶层,比如员工分为正社员、契约社员、零时工。正社员和公司签的是没有劳动期限的合同,默认终身雇佣;契约社员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是1~3年,而零时工则是干一天活算一天工钱的那种。
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进入企业的员工,和从其他公司跳槽来的员工,在感觉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后者叫“中途采用”,不仅在“辈分”上吃亏,还有点“血统不纯”的意思。这种文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日本人不喜欢随便跳槽。
日本企业职员的工资,一般和他在企业的任职年限成正比,这种制度叫“年功序列”,就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
在大部分情况下,日本公司职员的收入和年龄成正比,比如20岁的新入社员,月薪就是20万日元,干到30岁时,月薪差不多涨到30万日元;12个月的月薪,加夏、冬两次奖金,一个人的年薪大概就是他的年龄乘16~18,比如一个人干到50岁,他的年收入大概就在800万~1000万日元。所以,日本人通常在50~60岁的时候,达到一生收入和辈分的峰值,这也是他们人生充实感最强的阶段。
“退职金”与富裕的晚年
当然,行业和企业的不同,也是有收入差距的。日本最近有一个《就职人气企业调查》显示,伊藤忠、三菱、住友、丸红这些大商社,还是大学生们的求职首选。在日本传统商社、银行金融、建筑地产等行业中,大型企业的社员平均收入通常超能过1000万日元,而日本全行业的员工平均年收大约在400万~500万日元。
但是,高收入相应也会有高压力和高税收。日本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逐年增加,以年收入1000万日元为例,个人所得税从2002年的200万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274万日元;另外,收入越高加班越时间也越长,很多年收1000万日元以上的公司,员工每个月的加班时间都在60小时以上;所以平衡地来看,日本社会的收入差距并不算太大。
除了工资,大部分企业在员工退休或离职时,会根据员工为公司的服务年限,一次性支付一笔“退职金”,一般来说,如果是中途离职,这笔钱的金额会少得可怜;但如果是终身受雇,并且一直干到60岁退休,大部分企业的退职金一般会在2000万日元左右,相当于130万元人民币。
而且,很多员工在退休后还会被企业返聘,以一半的薪水(400万~600万日元)继续干原来的工作,再加上政府的社保退休金,他们的晚年生活依然能在金钱方面保持宽裕。
前段时间日本电视台播了一个节目,对日本各个地区的家庭进行存款调查,很多地方的家庭存款都在1000万日元以上,东京更是以超过2000万日元排在全日本第一;看来,日本老百姓还是蛮有钱的,但这也和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有关,因为很多人的存款都来自丰厚的退职金。
全员“经营者”
我曾向东京理科大学的佐佐木教授请教过日本企业的用人问题,他的观点是: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达,不管是优秀人才还是体力劳动者,企业都可以轻易从市场中获得;但日本如果也这么干,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因为就算日本企业给出与美国企业同样的薪资,世界一流人才也无意来日本工作;所以,日本企业必须从廉价的应届毕业生开始,为自己培养人才。
因此日本企业注重OJT(On-the-job training,在职培训),注重让员工熟练掌握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且要经常轮岗,以全方位学习公司各岗位的工作技能。同时,公司也会鼓励员工去参加各种国家认可的技能资格考试,获得的技能资格证书越多,薪水也会相应越高。
相反,在日本读MBA不是很有市场,因为很少有企业需要请一个“空降兵”来管理,所以拿到MBA文凭还不如拿一个技能资格证书,这也是日本的MBA教育一直不发达的原因。
佐佐木教授还向我展示了一个图表,里面有两条线,一条是年收入随年龄增加的直线,另一条是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曲线。在应届毕业生刚入职的阶段,公司付出的薪水要高于员工创造的价值;当员工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时,他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要高于公司付给他的薪水;但当他年纪大了以后,创造的价值开始下降,可是薪水却变得非常高。
这种年功序列工资制,也是一种对未来的隐性投资。员工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工作,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公司用丰厚的回报给予反哺,这种制度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企业主和员工都必须立足长远考虑问题,当公司短期利益和持续经营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持续经营,否则公司黄了,大家的养老金都要打水漂。
“企业家”这类词在日本很少有人说,日本的分钱制度,让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不管是资方还是劳方,都把企业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都认为自己承担着把企业经营好的责任。所以,日本通常以“经营者”的称呼代替“企业家”,而且强调“全员参与经营,人人都是经营者”。这也是稻盛和夫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当然,这种企业制度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让组织保守和僵化,压抑创新等,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对于破除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在往更加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转型,主张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多样性,按能力给钱,让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更加匹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