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结束不久,“双12”又将登场,“买买买”虽然过瘾,“扔扔扔”却很可惜。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成为令消费者头疼的一件事。如今,快递包装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回收难题尚需破解,纸质包装尚能进入废品回收环节,塑料包装则往往直接被投入垃圾桶。
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可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应运而生,契合了循环经济和新消费理念。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不过,其在推广使用中也面临诸多尴尬:如因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企业之间缺乏互通等原因,导致周转率、利用率偏低;长距离运货后回运成本高;不少消费者将其当作一般包装盒,时常有去无回等。
可循环快递包装这一新事物遭遇水土不服,有些不尽如人意,但细想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人们喜欢网上选购商品,主要是因为物美的同时还价廉、便捷,有多少人愿意多花成本为环保等因素买单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增添麻烦配合循环、回收呢?要使这一新包装形式能让更多人接受,在加大示范、宣介力度的同时,需要从破解其自身短板的角度多想办法,多用经济手段增强其竞争力、便捷性,进而提升消费者和商家使用的积极性。
压缩成本是基础。在保证包装使用效果的同时,可以密切企业与研发单位的合作,开发新型材料,让价格更加亲民。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包装的款型和强度,避免“高射炮打蚊子”和“大盒装小物”。
创新应用场景是重点。既然主打可循环,就得尽可能多地快速循环起来。这就如同货车司机想多挣钱,买车时的压价幅度总是有限的,且车辆会随着使用年限增加不断折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拉快跑,就会摊薄每一次的成本。寄递企业、电商企业、可循环包装企业应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并通过优惠券、返现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形成使用习惯。
避免空返现象是关键。我国不少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集中分布,而消费是遍及天南海北的,因此在包装回收时就容易出现返程空箱现象,导致调配、运输和管理成本偏高。这一问题虽难以改变,也并非束手无策。每个地方都有潜力可挖,可以动态分析特色商品的流向和流量,进一步挖掘和对接货源,尽可能实现“有来有往”。
消除消费者疑虑是底线。相对于常见的一次性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会否对物品的品质和卫生造成影响?会否加大病毒传播风险?要聚焦包装材料的基本功能,强化底线思维,通过责任到位的防疫消杀和日常清洁,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排除掉,使更多人乐于接受可循环快递包装。(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开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