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我周围有不少朋友,原来在外资企业做高管、或者在地产行业做管理,后来转去创业,收入少了不说,还要倒贴进去不少钱,遇到疫情,公司也黄了。问他们说,你们后悔么?他们说一点也不,因为在原来的地方工作,未来具有很强的确定性,路数也明白,他们觉得职业不再有那种挑战性和吸引力。
一位在政府做领导的朋友下海到民营企业做领导,他的收入增加了十几倍,当然工作压力也大了些,他坦言满意的不仅仅是收入,也在于有很多可以面对也可以解决的问题,无力感没有那么强,而感到不适应的是事事求人,连用得好点儿的年轻员工也要谨慎对待,一旦自己脾气大了就可能把他弄跑了,那种在体制内的地盘上一言九鼎的感觉几乎没了,也不用为向上升必须学会非常憋屈。
我下海创业的时候,做数据分析的事情,这基本上是赔钱的事儿,所以一起下海做房地产的朋友们说你大可不必啊。有一位房地产行业的老总跟我说,你服务我们几年的收入还不如到我这里来做一个项目挣的钱。有现金,但不是你喜欢做的事情,和是你喜欢做的事情,但你要倒贴,要怎么选择?大家的选择不一定会一致,如同是选择一个喜欢但没钱的打工仔,还是选择一个有钱但谈不上多喜欢的小老头,姑娘们的选择也不一样。我的选择是我喜欢,我也相信用我的热情和投入,能换来财务意义上的宽裕。换句话说,眼下的财务状况不是我评价一件事情和一件工作的核心标准,就算到现在,我还是会在工作中做很多倒贴钱的事情,或者在社会上做很多有贡献的事情。有一个朋友说你在其中肯定有算计,企业家肯定有企图,但无非就是更长远一点的考虑,更宽泛一点的考虑,更不直接斤斤计较的考虑,因为这样考虑的人已经很多或者很常规了,没必要再增加那么一个。
图源 ©摄图网
以我现在的日常消费能力和舒适度要求,一年150万元的花费可以覆盖我包括环游世界、料理车房、日常家庭品质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每增加一位家庭成员就增加同样的花费,那么就可以计算得出来所谓常规的动态生活开支,这不包括住居的优化、车辆的优化和一些特别物品的开支事项。那么这就是我所谓的财务自由的保障性要求。当然,人可以想象很多生活空间里的新调整,如果去国际度假小岛上去买一个休闲住宅,或者索性去买一个小岛,那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支出需要;如果把太空旅行纳入计划,那么也需要为此进行特别的预算准备。熟年人士,考虑家庭和孩子未来的保障,考虑自己和家庭可以支持的社会公益事项,考虑对于资产增值保障采用扩张性还是保守性的策略选择。除了薪资,一位企业家的典型收入还可以包括分红、个人资产处置、企业资产处置等,而很多时候规划支出并不比挣来更简单轻松——我们不只在年轻大学时代需要生涯规划,而且在创业或者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总需要生涯规划的。
但是大部分青年朋友都是从职场初历起步的,都有挣几千块钱还能存钱的经验。我自己创业的时候,每个月给自己发200块钱,怕后面没钱给大家发工资,还有好几个月不给自己发;等公司挣点钱了给大家分红,为了保证公司现金流安全,就好多年给自己不分红。换句话说,除了日常消费,我们需要有一些钱是具有投资性质的,比如让自己在职学习的钱,让自己保持社交的支出,让自己有可能做职业转换的支出,甚至包括一定的公益支出和炒股账户体验。钱少的时候,我特别能理解大家捂紧钱包的做法,但是真正的做法是相反的,虽然钱很少,但是依然要学会把自己有数的钱用活,因为捂紧钱包的是一组人,而懂得适当的分流结构的是另外一组人,你和分流那一组人在一起,之后就更可能沿循他们的发展轨迹,这样我们的一点现金才能人力资本化、社会资本化甚至财务资本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