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mi
#2022职场年终盘点#
阅读前请点击“关注”,每天2篇职场文章陪你成长哦。
作者|杨小米+小筠 编辑|小辰
来源|我和刘先生的日常
你好,我是小筠。
我在一所高职院校工作,给学生上大学语文课。不上课时,我还有另一个岗位,是行政岗。
最近,我们学校的学生陆陆续续离校回家了。虽然接下来还要上几次网课,但见不到可爱的同学们了。
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已经接近尾声。
也许你知道,我是个内向的人。面对五十双眼睛侃侃而谈,还要拼命调动课堂气氛,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折磨。
走出舒适区,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如今,在又熬过一个学期,一切就要结束的当下,我有种越过山峰穿过峡谷的舒畅感。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我克服短板的心理路程与所见所闻,分享给你。
愿你也遇见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1
勇敢迈出这一步去上课
2021年下半年,我写过几篇“教学手记”,有读者给我评论,说我是个好老师。
但那个学期的教学经历,虽然颇有收获,但对我来说终究是痛苦难熬的。
所以今年上半年,我不再上课了,只专心做行政岗位的工作。
我给自己找了借口:你看《深度工作》里提到的亚当•格兰特教授,他把所有课都集中在一个学期,其余时间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于是,在上课的那个学期,他全身心投入教学,用心上课,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不上课的那半年,他则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科研上也成绩斐然。
我不过是参考他的做法罢了。
当然,这真的只是借口。
站在讲台上上课,我是很紧张的。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长大,内里还是一个小孩子。
我真不知道如何以师长的身份站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
然而,由于我上课是那样的少,所以今年,我本可以评初级双师了,却由于课时量不够,白白错过了机会。
于是,2022年下半年,我又硬着头皮上课了,而且上两个班的课。
由于我是那样害怕上课,所以我把课都排在周日下午和晚上(是的,我们学校,周末也会排一些课)。在我看来,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
一是周末有充足的时间备课;
二是两个班接连着上,在同一天讲重复的内容,就不需要重复备课;
三是周末领导都休息,不容易被听课,这样我讲得再烂,也没人知道。
自我驱动力是成长最核心的部分,但外力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又开始上课,主要是外力在起作用。
一旦排了课,时间到了,学生就会坐满教室,这个时候,砍头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乎,每个周日,都变成了我的截止日期,并激发了我的生产力。
2
我不可能成为任何人
除了我自己
曾有老师告诉我,这些高职学生基础和纪律性都很差,要把他们当成初中生来管教。
不过,上了几次课后,我也不打算这么做了。
我曾看过一本育儿书,作者说她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当成年人来尊重。由于她尊重孩子,孩子的表现也没怎么让她失望。
对此,我印象很深。
我觉得,对学生也是这样,要用心对待,尊重他们。只要用心,学生就会看见。
所以,每一堂课我都很认真备课,并只在课堂上讲自己真心相信并认可的东西。
同时,我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我性格比较内向,不是个很擅长活跃气氛的人,也不太有幽默感,所以创造不出那种热烈得仿佛要掀翻屋顶的课堂。
但我乐观积极,我坚定相信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相信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我可以鼓励我的学生勇敢做自己,去追逐梦想,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所以,我会在课上与学生分享《刻意练习》,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好人生规划,如何让规划落地,如何定期复盘。
此外,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所以拥有文学学士学位和史学硕士学位,我经常把大学语文和历史结合起来讲,而且讲的都是历史课上不太讲的知识。
所以,我会在讲屈原的《国殇》时讲中国远征军和位于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
在讲《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给他们看《西南联大》纪录片;
在讲《曾国藩家书》时启迪他们思考,如何评价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他既被称为“卖国贼”,又有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美称?
……
我发现,就我所教的这一百个学生中,他们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但他们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
有学生甚至告诉我,我的课是他听的为数不多的课。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意识到,我模仿不来其他老师的风格,我也不可能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也慢慢探索出了自己的授课风格。
3
只要用心
学生就会看见
慢慢地,我也不再纠结于自己像不像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了,只要求自己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充满人性的人就好。
有一天,讲《曾国藩家书》,讲到曾国藩要求儿子早起时,我跟学生分享了自己早起的体验。
我说到自己每天八点左右就睡觉,早上三点左右起床时,他们都睁大了双眼。
当我说到每天起床到上班那段时间,我可以非常专注地做事,效率奇高,觉得自己是时间的富翁,而且完全不会去看手机,因为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给我发信息时,他们又都笑了。
他们七嘴八舌地问我:“老师,你起这么早,起来后会马上吃早餐吗?”“如果有人晚上给你发信息,你看不到怎么办?”……
我告诉他们,在早起的那几个小时里,我可以完完全全做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
度过愉快的几个小时后,再出去面对社会,面对真实世界,无论遇到多么操蛋的人和事,我都可以忍受。
整个白天,想着天一黑,我就可以回家,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睡大觉,第二天凌晨三点,又是一个干干净净清明空旷的自己,我就觉得生活极有盼头。
我鼓励学生寒假回家尝试早起,还给他们讲“心流”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我们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而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又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人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阅读、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演奏乐器等。
我说,人人都追求幸福,但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在哪里,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处在心流状态的时候,是最接近幸福的时刻。
与学生分享这些个人感受的时候,我能觉察到,他们的眼睛都是发亮的。
我上课当然还是有点紧张,有时会卡壳,但是从学生与我的互动中,我能感到他们觉察到了我的用心,并对我的青涩表现出包容。
所以每次下课,我都觉得自己度过了极有价值的一天,一方面觉得我又可以了,另一方面又从学生处获得许多感动。
4
人不能“既要又要”
最近很偶然地,我听到一期播客,与主持人对谈的是广西南宁人,她在北京工作几年后去了深圳。
她在节目中谈到与北京相比深圳的种种好处,如到香港澳门很方便、交通很便利、珠三角一体化做得很好、深圳各个区基本均衡发展等等,我突然想起深圳也曾经是我的备选项。
如今,在老家工作到第三年,我的一大感受是,城市坐标的确很重要,个人再如何努力奋斗,都不如搭上时代与城市的快车。
但与此同时,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就是人不能“既要……又要”。
我在大城市打拼过,最后回到小城市,在小城市里过岁月静好的平静生活。
如今成为一名老师,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予学生正向的影响力,让他们变好哪怕一点点,生活也自有它的意义!
有天晚上下课,我回顾这天在课上的表现,觉得自己似乎终于慢慢走出舒适区,经受住了挑战,突破了以前的局限,走到了享受上课的阶段,于是心情很好,几乎雀跃。
那天不太冷,天上挂着一轮明月。于是我发了条朋友圈:今晚月色真美,风也温柔。
当时的愉悦,其实跟爱情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没来由地,觉得只有夏目漱石这句话最能表达当时的心情。
或许,我爱的,只是当下愈发自洽的生活。
杨小米:自媒体【遇见小mi】创始人,《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
评论